文・攝影/張維中(步步日本)
北海道函館是在日本鎖國時代後,率先對外開港的幾座城市之一,因此比其他北海道的城市來說,更早吸收到外來文化,無論是建築、飲食文化和街道氣氛,都受到很大的影響,是一座和洋融合的美麗港都。許多人曾經問過我,去過日本那麼多的地方,最喜歡哪一座城市?我的回答往往是,東京以外,最想長居的地方就是函館。
文・攝影/張維中(步步日本)
在青森白神山地過夜的這一晚,住的是「Naqua Shirakami」渡假飯店。夏天踏青,打高爾夫,冬天則滑雪,是這間渡假飯店提供的腹地服務。該地處於鄉野之間並附有溫泉,是一處能遠離城市喧囂,令人能舒放身心的飯店。最令我驚艷的,當屬飯店裡和風法式餐廳的晚餐了。和洋混合,每一項用著青森當季食材,烹飪出來的津輕料理,都令人垂涎三尺。尤其主菜,是口感醇厚的和牛牛排,簡直到了幸福滿點的地步。
文・攝影/張維中(步步日本)
提起青森,怎麼不想到蘋果?總覺得一個地方能以一種水果的形象被記憶著,是一件很甜美的事情。彷彿讓生長在這裡的人,也跟著健康自然起來。上一次來到青森是大雪紛飛的年尾。這一次則是綠意盎然的夏天。兩個季節,其實都錯過了蘋果盛產的時機,不過,卻像是朋友留下的禮物等著到訪似的,沒摘到蘋果,仍吃到不少青森蘋果的美味製品。縱使放下了蘋果,青森仍有許多值得前往並留在回憶裡的美好去處。例如搭乘「五能線」海景列車探訪自然景觀令人讚歎的十二湖「青池」;或到專賣生鮮魚菜的「古川市場」大啖海鮮蓋飯;又或者來一趟夏日祭典文化之旅,跟著睡魔(ねぶだ)一起逍遙逛大街。
文・攝影/張維中(步步日本)
秋田人常自嘲,他們有一種挺奇怪的性格。那就是當日本各地都希望把農產外銷到其他縣市時,他們卻常常抱著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態度。乍聽之下,秋田似乎是個對觀光行銷很消極的地方哪,對於家鄉物產沒什麼信心似的。然而,進一步深入當地風土民情以後才逐漸了解,原來,恰恰相反。
文・攝影/張維中(步步日本)
踏入岩手縣,原本以為跟這個地方沒有太大聯結的我,才赫然發現無論過去或現在,生活都跟岩手早已有了或多或少的牽連。像是在超商裡,總是喜歡喝的小岩井農場咖啡牛乳,還有早晨烤土司時,習慣塗抹美味的小岩井農場奶油,原來,農場的所在地就在岩手。另外,松尾芭蕉知名的「奧之細道」,印象最深的一段路也在岩手縣的平泉中尊寺內。更別說常在旅遊節目裡看到的花卷溫泉了。
夏日岩手,歷史古蹟、農場與山間的溫泉鄉,在回憶裡留下了一片親近大自然的,綠油油的淨土印象。
文・攝影/張維中(步步日本)
震災後,一年四個月。盛夏七月,我在東日本大震災後第一次,也是第二回踏上了宮城縣仙台市的土地。說出「土地」這兩個字何其平凡,然而就在那一場舉世震懾的大震中,這片當地人習以為常的「土地」卻幾乎翻覆了東北的一切,以及,許多家族的一生。
仙台市,這座東北最大的城市,比起許多沿海受創更嚴重的區域,或許還算是好的。但,所謂的好,也只是相較之下罷了。2011年3月11日午後,大水淹沒仙台機場,飛機隨波逐流;東北新幹線和JR仙台站嚴重損毀;伊東豐雄設計美輪美奐的仙台媒體中心,圖書館內傾倒如戰後般的混亂……。那記憶猶新的畫面每回想一次,就猛烈地撞擊著胸口。
而如今,走在震災後的仙台街上,驚訝於這裡復原的迅速,彷彿什麼也沒歷經過。但,並不是這樣的。一切,確確實實曾經發生過。街上懸掛的許多鼓勵自我的加油標語,和從仙台人的言談裡,我知道這座城市在那場撼動後,必然有了改變。
至於在市場外面的商店,則俗稱為「場外市場」。場外市場的店家所使用的海鮮食材,自然是來自於場內最新鮮的魚貨。因此,如果是只想要吃壽司和生魚片的人,對於批發叫賣並無興趣的話,其實只要來場外市場的店家,就能大飽口福了。
海產吃了,魚也看了,接下來在南紀白濱的重頭戲,當然就是溫泉了。這次入住的溫泉旅館是南紀白濱的Hotel Seamore。這間飯店距離白濱海灘(http://www.bubu-jp.com/item/682)很近,而之前介紹的南紀名產雲紋石斑魚(九繪魚)餐廳與海中展望塔,都在這間飯店的周圍,不過,更具備迷人吸引力的仍是溫泉。因為這間飯店設有非常特殊的「梅樽」木桶露天溫泉,可以一邊泡湯,一邊從制高點享受整片遼闊的碧海藍天。
我生日當天的新聞頭版,在處理當年冷戰時期的那一年9月初,一架從蘇聯逃脫投奔自由的米格25戰鬥機,強行降落函館機場的後續狀況。日本史上稱為米格25事件。